白茶属于微发酵茶,清香鲜醇,具解毒、退热、降火等功效,深受消费者喜爱。2010—2020年是我国白茶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十年,全国白茶产量从0.48万t跃升至7.35万t,农业产值从4.01亿元跃升至75.20亿元,成为六大茶类的后起之秀。
作为世界白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,闽东和闽北的白茶产量占全国白茶总产量的60%以上,白茶已然是福建省极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茶叶区域公共品牌。如今的白茶,不仅是消费者心中念念不忘的“毫香蜜韵”,更是我国茶叶标准工作者十多年辛勤付出的见证者。福建白茶从当初的“无人识白茶”发展至如今的“无人不识白茶”,离不开白茶标准技术体系成功建立的功劳,白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正是践行“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,促进高水平开放,引领高质量发展”的最佳答卷。
1. 标准建立走在行业前沿
无论是处于“墙内开花墙外香”的低迷时期,还是享负盛名的发展时期,白茶的技术创新和标准创新始终走在行业前沿。传统白茶不炒不揉、外形松散,不利于运输和保存。紧压白茶在加工技术上的突破,为白茶带来了新的消费体验,也催生了老白茶消费热潮。市场的热捧令白茶产业曾一度遭受产品掺杂掺假、品质参差不齐、引用标准五花八门等市场乱象的困扰。《紧压白茶》《紧压白茶加工技术规范》《老白茶》《白茶仓储技术规范》等创新型白茶系列标准的及时发布与实施,对肃清市场乱象、筑牢白茶品牌基石、引导白茶科学储存与消费等发挥了显著的引领作用。
白茶散茶与紧压白茶
2. 标准制定紧扣创新内涵
白茶标准体系,紧扣创新内涵,深扎科学土壤,与时俱进,为产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。年份白茶中“老白茶酮”的主要成分——N-乙基-2-吡咯烷酮取代的黄烷醇类(EPSF)成分的发现与鉴定为陈年白茶保健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,并将年份白茶的风味品质与保健功效的研究工作推入分子水平。修订的《白茶》(GB/T 22291—2017)标准首次将“产品可长期保存”写入茶叶标准中,并在数据调查的基础上,将成品茶含水量由7%调整至8.5%。这些以试验结果为依据的创新性条款,为日益庞大的陈年白茶市场发展提供了标准支撑;配套的储存技术规范、老白茶的产品标准及白茶冲泡与品鉴标准的制定,助推了陈年白茶的消费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。
2021年2月召开的《白茶泡煮与品鉴方法》标准研讨会
3. 标准体系相对完善
实现让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,标准体系的构建是关键,做大做强具有区域特色的白茶产业,推动产业朝着提质增效方向发展,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是引导生态茶园建设、安全生产加工、科学贮藏的重要措施。我国白茶标准体系经过13年来的耕耘,整体结构较为完善,标准内容涉及品种、栽培管理技术规范、白茶(常规白茶、紧压白茶、老白茶)定义与特征、加工技术规范、储存技术规范、冲泡与品鉴等,基本实现了栽培、加工、产品、仓储、消费5个领域的全产业链、立体化的覆盖。白茶标准体系从茶园到茶杯的深度覆盖,充分保障了白茶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,这也是白茶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之一。
4. 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工作
白茶企业主动参与国标、行标、地标的制修订工作,成为团标和企标的主导者。当前我国核心白茶标准的起草单位,除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、福建农林大学、茶叶标准管委会、茶叶行政主管部门外,还有以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、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、福建省裕荣香茶业有限公司、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、福建省政和瑞茗茶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,长期主动参与白茶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、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。
白茶标准化生态茶园(照片源于品品香公司)
标准化白茶仓储窖(照片源于六妙公司)
白茶行业在长期标准化工作中,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,并以企业为主体推动团体标准的建设,为白茶产业制定了一批满足市场需求和行业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。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,提升企业标准水平,对生产企业开展对标、达标、提升的改革举措,提升白茶行业的整体标准化水平具有积极影响,同时这也是10年来我国茶叶标准管理部门和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重心。
在福建省,“政、产、学、研”共同孵育的白茶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,以市场为导向,以企业为主体,注重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标准竞争力,为产业高质量发展、白茶加工技术和标准水平的提升作出了积极探索与实践。2020年9月,福鼎白茶顺利入选《中欧地理标志协定》第一批中国地理标志产品。截至2020年,我国共有福建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11个省份生产白茶,展现了当前我国白茶产业不可小觑的产业实力。
来源:中国茶叶
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